錠劑的定義與組成:不只是壓縮的粉末
錠劑(Tablet),或稱片劑,是指將一種或多種有效藥品或活性成分與賦形劑均勻混合後,透過壓力壓製成的片狀固體製劑。許多人誤以為錠劑就只是將營養粉末壓縮成型,但事實上,一顆小小的錠劑背後,是複雜的食品科學工藝,其組成遠比想像中多元。
除了核心的營養成分外,錠劑的成型、穩定性、崩散與吸收,都依賴各種「輔料」的協同作用。這些輔料雖然不具備主要的保健功效,卻是錠劑製造不可或缺的關鍵。常見的輔料包括:
填充劑(Fillers / Diluents),也稱為稀釋劑:當主要營養成分的劑量非常少時,需要填充劑來增加錠劑的體積與重量,以便於壓製成型及使用者服用。常見的填充劑有澱粉、乳糖、微晶纖維素等。
黏合劑(Binders):如同水泥一般,黏合劑能將鬆散的粉末顆粒黏合在一起,確保錠劑在壓製後不會輕易碎裂。常用的有澱粉漿、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聚維酮(PVP)等。
崩散劑(Disintegrants):為了讓錠劑在進入體內後能迅速分解成小顆粒,以利於營養素的釋放與吸收,崩散劑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會吸收水分後膨脹,促使錠劑崩解。例如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交聯聚維酮(PVPP)等。
潤滑劑與助流劑(Lubricants / Glidants):在高速壓製的過程中,為防止粉末顆粒黏附於機器模具上,需要加入潤滑劑(如硬脂酸鎂、滑石粉)。而助流劑(如微粉矽膠)則能改善粉體的流動性,確保每一錠的重量均一。
潤濕劑(Wetting agents):在濕法製粒的過程中,需要液體(如水或乙醇)來潤濕物料,使其產生黏性,便於製成顆粒。
調味劑與著色劑(Flavoring / Coloring agents),或稱矯味劑:為了掩蓋某些原料不佳的氣味或味道,並增加產品的辨識度與美觀,可能會添加調味劑及食用色素。
正是這些多樣的輔料,構成了錠劑的完整結構,但也引發了其食品添加物較多、影響安全性的疑慮。
錠劑的製作過程:一趟破壞與重生的旅程
錠劑的製程相對繁瑣,每一步都可能對其中的營養成分造成影響。最廣泛應用的「濕法製粒壓片法」其工藝流程大致如下:
混合:將主要的營養成分與填充劑、崩散劑等輔料進行初步的均勻混合。
製粒:加入含有黏合劑的潤濕劑,將混合後的粉末製成濕潤的軟材,再通過篩網形成大小均勻的顆粒(造粒)。
乾燥:將濕顆粒進行烘乾,去除多餘的水分,使其達到適合壓製的含水量。
整粒與再混合:將乾燥後的顆粒過篩,使其更均勻。此時再加入潤滑劑,進行最後的混合。
壓錠:將混合均勻的顆粒送入壓片機中,透過高壓壓縮成錠。
包衣(非必要):根據需求,對成型的錠劑進行包覆,例如噴上一層膜衣或糖衣,以防潮、遮味或控制釋放。
在這個過程中,原料會經歷混合、潤濕、加熱烘乾、高壓壓縮等物理及化學變化。對於一些對熱、濕度或壓力敏感的內容成分(如部分維生素、益生菌),這些步驟都可能導致其活性耗損,進而影響最終的保健功效。
錠劑的種類有哪些?不只一種面貌
為了滿足不同需求,錠劑劑型也發展出多種型態,各自具備不同的特性與使用時機:
基本錠劑(Uncoated Tablet):最單純的劑型,沒有任何包衣。優點是成本低,且若有刻痕方便剝半或磨粉。缺點是無法阻隔原料的特殊味道,也較易受濕氣、光線影響而變質。
膜衣錠/糖衣錠(Film-coated / Sugar-coated Tablet):在基本錠劑外層包覆一層薄膜或糖。主要目的在於掩蓋味道、保護成分、防潮,並讓錠劑表面更光滑,易於吞嚥。
腸溶錠(Enteric-coated Tablet):包覆了一層能抵抗胃酸的特殊膜衣。這層膜衣在胃部的酸性環境中不會溶解,直到進入腸道的鹼性環境才會分解。其目的有二:一是保護某些易被胃酸破壞的成分(類似腸溶膠囊的設計理念);二是避免某些對胃有刺激性的成分在胃部釋放。
緩釋錠(Sustained-release Tablet):透過特殊緩釋技術設計,讓錠劑中的成分在體內緩慢、持續地釋放,以延長作用時間,減少每日服用的次數。
其他特殊劑型:包含專為兒童或吞嚥困難者設計的口嚼錠、舌下錠,以及投入水中會產生氣泡的發泡錠。後者雖然適口性佳,但需注意其通常含有較高的鈉量。
各類保健食品劑型優缺點比較
劑型
優點
缺點
適合情境
錠劑
生產成本較低,售價可能更實惠劑量精準,儲存穩定性高單位體積可容納較多有效成分可透過包衣技術控制釋放速度
製程繁瑣,可能破壞營養素活性化學添加物(輔料)種類與用量最多吸收前需先崩解,溶解速度較慢未包衣者接受度差,且體積大者不易吞嚥
需要補充高劑量、性質穩定的營養素成本考量,尋求經濟實惠的選擇需要緩慢或定點(腸道)釋放的成分
膠囊
製程單純,較能完整保存內容物活性膠囊劑型使用的化學添加物相對較少膠囊的外殼能有效隔絕味道與光線、空氣崩散速度快,有利於吸收,配方自由度高
生產成本較高,售價可能偏高容量受限於膠囊狀外殼大小,高劑量需吞服多顆軟膠囊(多為液態原料)易受溫度影響素食者需注意膠囊成分(外殼材質)
補充對熱、壓力敏感的營養素(常見膠囊保健食品)在意化學添加物,追求成分純粹者無法接受原料味道者
粉劑
可添加的有效成分劑量彈性最大吸收速度快,不需崩解過程方便性高,可調整食用劑量適合吞嚥困難者
為提升適口性,可能添加較多香料、甜味劑直接接觸空氣,易受潮變質,保存不易大包裝易因反覆開關影響品質部分營養素不耐胃酸,需特殊包覆技術
需要補充極高劑量營養素(如膠原蛋白、膳食纖維)吞嚥膠囊或錠劑有困難的族群偏好加入飲品中一同食用者
液狀
吸收速度最快,無需崩解溶解食用方便性極佳,尤其適合長者與兒童接受度高,可調味成飲品
保存期限較短,開封後需盡快食用為維持穩定性常需添加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包材成本較高,對光熱敏感
追求最快吸收速度者吞嚥固體劑型極度困難者機能性飲品、美容飲品
果凍劑
食用體驗佳,如同零食,接受度高攜帶方便,包裝撕開即可食用對不喜歡吞嚥劑型的保健食品的族群友善
為維持果凍狀及風味,添加物(糖、香料、凝固劑)通常最多有效活性成分含量常受限果凍劑型不耐高溫,儲存需注意
兒童保健品市場以趣味性、方便性為主要訴求的型態的保健食品吞嚥困難且偏好甜食者
常見問題
Q1: 錠劑和膠囊到底哪個比較好?
A: 這沒有絕對的答案,取決於您的優先考量。簡單來說:
錠劑:優點是價格較經濟、可容納的有效成分多。缺點是化學添加物多、製程可能影響營養、吸收較慢。
膠囊:優點是添加物少、能完整保護營養素、吸收快。缺點是成本較高、容量有限。
如果您追求成分純淨與高吸收率,膠囊劑是首選;如果您有預算考量且需要補充的營養素性質穩定,錠劑也是個好選擇。
Q2: 任何錠劑都可以剝半或磨成粉嗎?
A: 不可以。一般無包衣的「基本錠劑」若有刻痕,通常可以剝半。但「膜衣錠」磨粉會破壞保護層、「腸溶錠」磨粉會使其在胃中就被破壞而失效、「緩釋錠」磨粉則會導致劑量在短時間內全部釋放,可能引發副作用。若不確定,務必諮詢藥師、醫師或營養師。
Q3: 為什麼錠劑需要那麼多化學添加物?
A: 這些添加物(統稱輔料或賦形劑)是錠劑製造技術的核心。它們不僅僅是填充物,更各自扮演著關鍵角色,如確保粉末能順利成型(黏合劑)、讓內容物在體內能順利分解(崩散劑)、以及保護機器在高速生產下不受損害(潤滑劑)。少了這些輔料,就無法穩定地大量生產出品質均一的錠劑。
Q4: 產品標示「膠囊錠狀食品」和有「小綠人」標章的「保健食品」有什麼不同?
A: 這是非常重要的區別。「膠囊錠狀食品」在法規上屬於一般食品的一種,只是外觀做成錠劑或膠囊,任何人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就能生產,且不得宣稱任何療效。而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俗稱保健食品),則必須向衛生福利部提出申請,並提供嚴謹的科學證據來證明其宣稱的特定保健功效(如調節血脂、改善骨質等),經過嚴格審查通過後才能獲得標章。因此,有「小綠人」標章的產品,其功效宣稱是受政府認證的。
總結
總體來看,錠劑作為一種成熟的保健食品劑型,其成本低廉、劑量穩定、容量彈性大的優點,使其在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然而,其背後繁多的化學添加物、可能破壞營養素的繁複製程、以及相對較慢的吸收速度也是不容忽視的缺點。
「膠囊比錠劑好」的說法並非絕對,而是一個權衡後的結論。如果優先考量的是成分的純淨性、營養的完整保留度與吸收效率,那麼膠囊確實是更優的選擇。但若考量到成本效益與高劑量需求,錠劑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最終,選擇哪種劑型設計並無標準答案,關鍵在於消費者是否瞭解自身需求,並仔細閱讀保健食品的產品標示。回歸保健的初心,選擇一款成分單純、有效且身體無須過度代謝化學添加物的產品,才能真正為健康加分。
資料來源
膠囊比錠劑好?保健食品劑型優缺點全解析 – VITABOX® 維他盒子
口服劑型小百科,你知道你吃的藥是什麼劑型嗎?還需要注意些 …
片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